一句“根据乘客反馈”,道破了城市服务升级的真谛:真正的民生工程,就应该盯着普通人那些说不出口的尴尬事。
地铁里的步梯,正是不少女性最担忧“走光”的地方。当上行电梯乘客的视线和步梯行人下半身齐平时,透明栏杆几乎就是天然的“走光放大器,”特别是走到转角平台停步那几秒,最容易中招。磨砂玻璃的作用,正是消除女性乘客担忧的好办法。
这种做法,在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。比如日本,多地的地铁尝试在自动扶梯旁安置扩大视野的广角镜,让行人及时觉察身后的可疑行为,而伦敦地铁则给电梯加侧板,都是为了防止偷窥或偷拍。而国内能这么做的,还不多。成都尝试这么做,起码从公共服务层面,回应了女性乘客们的“痛点”,也为下一步更有效的探索“防走光”措施,开了个好头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都的尝试,并非是“一刀切”的运动式改造,而是先挑了几个站点实验。这种谨慎的背后,藏着精细化管理思维:磨砂玻璃虽然可以防走光,但也可能影响采光和紧急情况下的视野观察。官方那句“后续会考虑普及”,恰恰说明城市治理正褪去花架子,开始在深耕细作上用心了。